网络基础知识详解:从IP地址到封装
一、IP地址与子网
1.1 IP地址的构成与作用
IP地址(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)是分配给每台连接到网络设备的唯一标识符。最常见的是IPv4地址,由四个八位字节(octet)组成,每个八位字节的取值范围为0-255。例如,192.168.1.1
就是一个典型的IPv4地址。
IP地址可以类比为家庭邮政地址,它让数据包能够准确找到目标设备。没有唯一的IP地址,设备之间就无法通信。
1.2 网络地址与广播地址
网络地址(如
192.168.1.0
):用于标识整个网络,不能分配给具体设备。广播地址(如
192.168.1.255
):用于向该网络内所有设备发送消息。数据包发送到这个地址时,子网内所有主机都会接收。
在一个子网(如192.168.1.0/24
)中,网络地址是首个IP,而广播地址是最后一个IP。中间的地址(如192.168.1.1
到192.168.1.254
)才可以分配给设备。
1.3 子网掩码与CIDR表示法
子网掩码(如255.255.255.0
)决定了IP地址的网络部分和主机部分。CIDR(无类域间路由)表示法用斜杠后的数字表示网络部分的位数,如/24
等价于255.255.255.0。
192.168.66.0/24
表示网络地址为192.168.66.0,掩码为255.255.255.0,主机地址范围为192.168.66.1~192.168.66.254,广播地址为192.168.66.255。
1.4 私有地址与公共地址
私有地址专供局域网内部使用,不能直接在互联网中路由。常见的私有地址段有:
10.0.0.0 - 10.255.255.255
172.16.0.0 - 172.31.255.255
192.168.0.0 - 192.168.255.255
公共地址可在互联网中使用。私有地址需要通过NAT(网络地址转换)才能访问互联网。
二、数据封装与OSI模型
2.1 封装的含义
数据在网络中传输时,会经过不同的协议层,每层都对数据进行封装,加上自己的头部(header)甚至尾部(trailer)。这种“分层封装”让各层专注于自身功能,提升了网络的灵活性与可维护性。
封装流程举例:
应用层:用户输入数据(如发送邮件),应用层协议(如HTTP)处理后交给下层。
传输层:TCP或UDP协议加上头部,形成TCP segment或UDP datagram。
网络层:IP协议加上头部,形成IP packet。
数据链路层:如以太网或WiFi,加上帧头和帧尾,形成frame。
在WiFi网络中,IP包被封装在WiFi(802.11)帧中进行传输。
2.2 OSI与TCP/IP模型
OSI七层模型:物理层、数据链路层、网络层、传输层、会话层、表示层、应用层。
TCP/IP四层模型:网络接口层、网络层、传输层、应用层。
实际应用中,TCP/IP模型更为常用。
三、广播地址的特殊性
广播地址通常是子网内的最后一个IP地址。例如,192.168.1.0/24
的广播地址就是192.168.1.255
。广播地址的主机部分全为1(二进制),用于在局域网内一次性向所有主机发送消息。
四、常见问题与解答
1. 192.168.1.0/24 这种写法是什么意思?
它表示一个以192.168.1.0为起点、子网掩码为255.255.255.0的子网,共有256个IP地址(其中首尾为网络和广播地址)。
2. 广播地址都是最后一个吗?
是的,在标准子网中,广播地址就是该子网的最后一个IP。
3. IP包在WiFi中被封装在什么内?
WiFi帧(frame)中。
4. 如何查找本机IP和网络信息?
Windows:
ipconfig
Linux/Unix:
ifconfig
或ip a s